
这是AI翻译的帖子。
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與經濟環境變遷下的因應之道
- 写作语言: 韓国語
- •
-
基准国家: 日本
- •
- 经济
选择语言
中國經濟面臨著缺乏「循環性增長動力」的批評。如果沒有替代方案,中國當局可能不得不像過去一樣,選擇生產密集型增長策略來提振經濟。「循環性增長動力」指的是經濟能夠根據景氣循環,透過消費或投資等方式自然增長的動力。
近期日本和德國領導人訪問北京時,關於「中國偏向性的增長政策可能導致中國製造商出口過剩產品,從價格方面對全球企業造成不公平的壓力」的警告備受關注。然而,實際的宏觀經濟數據難以明確證明是否存在過剩生產。
短期內,中國「相對」供應過剩的情況可能持續。如果採取刺激消費政策來實現再平衡,就能降低相對供應過剩帶來的風險。但如果刺激消費政策延遲,則可能出現「結構性」過剩生產的更大問題。「結構性」過剩生產與「循環性」過剩生產不同,其特點是產業資產的稼動率下降趨勢長期化。這導致維持生產的營運成本和其他成本增加,從而降低盈利能力。雖然近期指標尚未達到嚴重程度,但整體而言,效率低下中國產業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
一些特定領域已經出現了由自身因素導致的「結構性」過剩生產問題。首先,疫情期間全球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下降,導致相關製造商的稼動率降低。其次,持續的房地產市場調整導致相關行業積累庫存。第三,政府對戰略性尖端技術製造領域,特別是太陽能電池板的支援,導致相關企業的產能過度增長。
一些樂觀人士指出,在新能源汽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等一些尖端產品領域,世界依賴於中國。國際能源署(IEA)預計,今年全球太陽能製造產能將增長一倍,其中90%以上來自中國。政府政策的支持者認為,中國在這些領域擴大生產和出口的政策有利可圖。
但目前,在宏觀經濟指標缺乏過剩生產證據的情況下,中國當局不太可能大幅調整目前的產業扶持政策。根據中國過去的經驗,預計中國製造業擴張帶來的價格下行壓力將持續作用於世界其他國家。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後中國民眾的消費傾向也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首先,人們減少出國旅遊,轉而增加國內旅遊和消費。其次,社交距離政策導致線上購物和數位內容消費激增。由於對新冠疫情的擔憂,健康和衛生相關產品的消費也增加,高收入人群對高品質商品的支出也增加。
此外,中國也出現了體驗式消費、個性化商品和服務、可持續消費等新趨勢。如果企業無法適應這些變化,那麼在疫情後中國市場將難以立足。
此外,隨著資源枯竭和環境問題意識的提高,中國企業也加大了對資源回收利用和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作為碳中和政策的一部分,中國正在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電動汽車等綠色新興產業,同時也在努力提高產品生命週期和資源效率。特別是對稀土等稀有金屬的回收利用備受關注。
中國深深地融入全球供應鏈,因此,疫情後中國經濟能否復甦將對其他國家產生重大影響。儘管面臨過剩生產、房地產市場低迷、物價上漲等多重問題,但普遍預計中國經濟到2022年底將恢復一定程度的增長。然而,也有人指出,從長遠來看,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進行經濟體質改革。